福哈斯·薩拉·格蕾絲 C.
張安美(Winna Go)的第三次個展「僑民的根源與路線」對東南亞華人僑民進行了視覺探索。透過她錯綜複雜的絲綢繪畫和裝置,這位視覺藝術家深入研究了移民、身份和文化遺產的複雜性。
張安美和她的繪畫《存在的平衡(Equipoise of Being)》
「我在台北藝術大學攻讀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生時寫的碩士論文激勵我走上這條道路,」張安美說。 「我關注的是東南亞,尤其是菲律賓的華語僑民和文化,以及每個社區如何在自己選擇的國家本地化和同化。」
這個主題與這位藝術家產生了深刻的個人共鳴,她的祖先就是這個僑民的一部分。 「他們在 1900 年代勇敢地離開中國,千里迢迢來到菲律賓尋找更好的生活,」她解釋道。「對我來說,這個展覽不僅是向菲律賓華人祖先的勇敢犧牲致敬,也是向其他經歷過自己的僑民版本的人致敬。」
張安美對東南亞華人僑民的關注反映了人們對了解不同社區的經驗及其對該地區文化景觀的貢獻日益增長的興趣。
正如《散居國外的根源與路線》中所展示的那樣,張安美作品的顯著特徵之一是她使用絲綢作為媒介。 「解構的褶邊或解構系列象徵著擁抱破壞的想法,以便為藝術創作留出空間,」她說。 「這也代表了文化不再同質化,挑戰了大陸統一中國認同的願景。在中國古代,只有中國皇室才能穿著皇袍,這是中國身份和文化純潔性的終極體現。透過解構絲綢,傳達了對可能性的重新想象,以及布料的開放性,可以被重新縫合,從而被重新定義。
這個主題在僑民背景下尤其重要,在僑民中,個人經常面臨保護文化遺產和適應新環境之間的緊張關係。
張安美的畫作不僅具有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在《無盡的僑民》這幅 17 英尺長的半透明織物作品中,她描繪了一片廣闊無邊的海洋,代表了移民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挑戰。
「我想創造一個能夠喚起移民感覺的藝術,」她說。「然後我想到創作一幅 17 x 20 英尺的畫作,描繪一片沒有地平線的一望無際的大海,這增加了我們祖先以前所走的僑民路線的不確定性。目前,我國也正在經歷激增的海外流離失所,因為許多菲律賓人正在移民以尋求更好的生活。話雖如此,散居國外的人們繼續前行,穿越各種文化和海洋的挑戰,而沒有失去效力,同時解開將靈魂與其被遺棄者聯繫起來的渴望之線——無論是選擇還是其他方式——但並沒有完全忘記家。這件作品喚起了一種渴望和流離失所的感覺,凸顯了離開祖國所造成的情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