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麗娜·埃爾南多-馬利波特
儘管競爭日益激烈,且有550多所新大學加入排名,但仍有30多所菲律賓大學躋身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亞洲榜,這是菲律賓大學在該權威區域排名中迄今為止取得的最佳成績之一。

在2026年QS亞洲大學排名中,菲律賓大學排名第104位,領銜菲律賓本土大學。菲律賓大學保持良好的聲譽,但在科研方面面臨挑戰。(馬尼拉公報視頻組圖)
菲律賓大學(UP)繼續保持其作為菲律賓頂尖學府的地位,在亞洲排名第104位,而馬尼拉雅典耀大學則上升一位,位列第141位。德拉薩大學排名第178名,聖托馬斯大學排名第184名,也躋身亞洲前200強。
列表:2026年QS亞洲大學排名中的菲律賓大學
QS數據顯示,其他大多數上榜的菲律賓院校排名要么保持穩定,要么有所下滑,這反映出該地區高等教育競爭日益激烈且瞬息萬變。
2026年QS世界大學排名:亞洲版於11月4日發布,涵蓋25個高等教育體系的1529所大學,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版。
菲律賓大學(奎松市)– 排名 104 – 得分:67.3
馬尼拉雅典耀大學(奎松市)– 排名 141 – 得分:61.6
德拉薩大學(馬尼拉)– 排名 178 – 得分:54.5
聖湯瑪斯大學(馬尼拉)– 排名 184 – 得分:53.5
亞當森大學(馬尼拉)– 排名 464 – 得分:31.2
聖卡洛斯大學(宿霧市)– 排名 507 – 得分:29.4
馬普亞大學(馬尼拉)– 排名 544 – 得分:28.0
菲律賓理工大學(馬尼拉)– 排名 671 – 得分:23.6
西利曼大學(杜馬格特市)– 排名 694 – 得分:23.0
棉蘭老島州立大學 – 伊利甘理工學院 (Iligan) – 排名 731–740
達沃雅典耀大學(達沃市)—排名 851–900
聖路易大學(碧瑤) – 排名 951–1000
澤維爾大學(卡加延德奧羅)—排名 951–1000
中央呂宋州立大學(穆尼奧斯市) – 排名 1001–1100
中央棉蘭老大學(Musuan,布基農) – 排名 1001–1100
菲律賓大學蘭心院(馬尼拉)-排名 1001–1100
棉蘭老州立大學(馬拉威市)—排名 1001–1100
宿霧科技大學(宿霧城市)– 排名 1101–1200
維薩亞斯州立大學(萊特省巴伊巴伊)– 排名 1101–1200
安吉利斯大學基金會(安吉利斯市)– 排名 1201–1300
菲律賓中央大學(伊洛伊洛市)– 排名 1201–1300
國立大學(馬尼拉)– 排名 1201–1300
東南菲律賓大學(達沃市)– 排名 1201–1300
西維薩亞斯州立大學(伊洛伊洛市)– 排名 1201–1300
菲律賓科技大學(馬尼拉)– 排名 1301–1400
棉蘭老島大學(達沃市)– 排名 1401–1500
八打雁州立大學(八打雁市)– 排名1401–1500
馬裡亞諾馬科斯州立大學(巴塔克,北伊羅戈) – 排名 1401–1500
菲律賓南部科技大學(卡加延德奧羅) – 排名 1401–1500
布拉幹州立大學(布拉幹州馬洛洛斯) – 排名 1501+
伊富高州立大學(伊富高) – 排名 1501+
南棉蘭老大學(哥打巴託卡巴坎) – 排名 1501+
西棉蘭老州立大學(三寶顏市) – 排名 1501+
QS 表示,今年的榜單突顯了菲律賓高等教育系統日益增長的地區多樣性,呂宋島、米沙鄢群島和棉蘭老島都有代表,這是馬尼拉大都會以外地區學術卓越的標誌。
聲譽仍是關鍵優勢
QS表示,菲律賓大學在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方面持續表現優異,這些指標是基於對全球超過15萬名學者和10萬名雇主的調查。
菲律賓大學(UP)的學術聲譽已接近區域前50名,而雅典耀大學(Ateneo)和德拉薩大學(DLSU)則保持在前100名之列。在雇主聲譽方面,菲律賓大學排名前50名,雅典耀大學、德拉薩大學和聖托馬斯大學(UST)均名列前100名。
QS也指出,菲律賓在國際合作方面也持續取得進展。
聖湯瑪斯大學在出國學生交流方面排名第26位,是菲律賓大學中排名最高的,其國際教師比例也躋身前100名。亞當森大學在同一類別中也進入了前300名。
然而,沒有一所菲律賓大學在論文引用率或擁有博士學位的教職員比例方面進入區域前500名,這凸顯了菲律賓在研究能力和教師發展方面仍然存在的差距。
只有馬普亞大學在「教師人均論文數」方面躋身前500名(排名第272),而菲律賓大學則在「國際研究網絡」方面位列前100名。
差距:雄心與成果
據QS執行長 Jessica Turner 稱,菲律賓已將高等教育視為一項「社會承諾和一項經濟戰略」。
特納表示:“我們看到菲律賓政府對教育的公共撥款創下歷史新高——當局的目標是到2026年將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GDP佔比提高到4%左右——同時還出台激勵措施,吸引外國分校,並建設國際化的‘教育城’。”
然而,她指出,QS的數據也顯示「雄心與成果之間存在差距」。
特納說:“菲律賓大學在學術聲譽和雇主聲譽方面表現出色,但大多數大學在研究成果、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方面仍然落後於區域內其他高校。”
她補充說:“縮小這一差距的關鍵在於,這項新的支出和國際化政策能否真正轉化為更強大的研究基礎設施、更多擁有高級資質的教師以及更具影響力的跨境合作——而不僅僅是招生人數的增加。”
特納強調,儘管菲律賓大學在聲譽指標方面表現出色,但在科學研究產出、教師和教學資源方面卻落後於其他國家。
平衡入學機會、品質與全球影響力
QS指出,菲律賓的高等教育策略目前圍繞著三大優先事項:透過免學費和擴大助學金實現全民入學;透過激勵措施促進大學與國外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實現全球互聯互通;以及透過加強科學、創新和師資發展項目,提昇科研品質和相關性。
績效指標:聲譽卓著,資源薄弱
儘管菲律賓在學術聲譽(27.0 vs. 22.8)和雇主聲譽(30.8 vs. 24.5)方面的得分高於區域平均水平,但QS表示,其18.8的總體系統得分仍低於27.7的區域平均水平,這反映出其在資源和科研方面存在結構性缺陷。
主要差距包括:師生比-13.5(區域平均為33.9);論文平均引用次數-8.3(越南為50.4);教師平均論文發表次數-4.9(越南為11.0);擁有博士學位的教職員人數-9.0(區域平均水準為53.3);國際研究規模-19.47(網路區域平均)。
區域基準及展望
QS指出,與馬來西亞(48.8)和印度(22.8)相比,菲律賓的18.8分凸顯了其面臨的挑戰和機會。
馬來西亞的崛起得益於研發投入、國際合作以及教育中心激勵措施——這些都是菲律賓希望藉鏡的經驗。
儘管面臨諸多限制,QS表示,自2022年以來,菲律賓在QS亞洲大學排名中的排名成長超過250%,是東協地區成長最快的國家。
QS補充道,菲律賓在「未來工作」準備度方面也表現出色,得分高達93.8分,顯示雇主對菲律賓畢業生充滿信心,尤其是在資訊通信技術和數位產業領域。
不過,QS指出,菲律賓學生在學術準備度(66.6分)和技能匹配度(47.6分)方面的得分較低,凸顯了課程設定與勞動市場需求之間需要更好地銜接。










